標題:
急急急!!!
發問:
關於我們軍訓報告的題目,請各位大大幫幫忙! 題目是''若我們國家發生戰爭時,人民該如何應戰?'' 拜託拜託~需要一些相關實例或是數據,一些因應方法~ 很急!
最佳解答:
從1945年之後,台灣本島沒有真正經驗過戰火的破壞,然而戰爭的威脅與陰影,卻長期籠罩在台灣上空。 在台灣的人記憶中的最後一場戰爭,是第二次世界大戰,不過這份記憶嚴重分歧。本地台灣人忘不掉的是大戰末期的美軍轟炸。B29轟炸機龐然的身影像徵著前所未見的毀滅力量。伴隨大轟炸而來的,還有謠言與猜測。美軍會不會、何時會登陸台灣?戰史紀錄看得很明白,美軍的「跳島戰術」一步步逼近日本,在預想中的本州大決戰前,是九州登陸戰;九州之前,要嘛就是沖繩、不然就是台灣。幸運的是,美軍最後選擇了沖繩,看看沖繩之後,台灣人真是狠狠地捏了把冷汗。 沖繩之役是二次大戰中最恐怖、最陰暗的一頁。83天的戰鬥,日本軍人折損了7萬人,沖繩平民附帶喪失了10萬條性命。美軍方面也有高達1萬2000人命喪黃泉。事實上,正是沖繩一役之慘之烈,才刺激了美國動用剛試驗發明的原子彈,以求在不必進行日本本島登陸戰,就能屈服日本人的意志。 如果當時美軍在戰略考慮稍有不同,沖繩的慘劇就很可能在台灣上演。這是老台灣人心頭的驚懼,他們面對的是戰爭敵人,是美國、是盟軍。 另外一批1949年之後才移來台灣的人,他們記得的戰爭是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,他們記得的敵人,前有日本皇軍後有中共解放軍。國共內戰狀態一直延續到冷戰時期,至於對日抗戰的記憶,則與台灣本地人受美軍空襲的經驗格格不入,都成了台灣社會內部看待戰爭上的潛在緊張因素。 半個多世紀台灣雖然沒有實質戰爭,卻也沒有心理上可供依賴的和平。戰爭一直是台灣人生活裡的一部分,戰爭意識的高漲,到後來演變成對戰爭的極端恐慌與極端麻木,貫串了這幾十年的台灣歷史。 50年代「823砲戰」提醒台灣 戰爭依舊在 50年代是「一切為反共、一切為戰鬥」的年代。中共渡海攻台的危機始終存在,國家生存與政府統治的共同基礎,就在抗拒中共發動的各種形式戰爭。1950年到1953年之韓戰,雖然戰場遠在朝鮮半島,台灣卻有切膚的感受。早先北韓在蘇聯支援下勢如破竹地進展,簡直就像是中國大陸情勢的翻版。南韓政府困守南隅,眼看要入海淪亡了,美國決定派兵參戰,連鎖帶動中共「抗美援朝」。美軍登陸一步步打回南韓丟掉的江山,當然給了在台灣的政府與人民,極大的期待。期待一是美軍越過鴨綠江追擊敗退的中國軍隊;期待二是同樣的反攻戲碼能夠在台灣海峽也來上演一回。韓戰最後以劃定北緯38度線分治收場,沒有滿足台灣更高的期待,不過這一份期待卻已足以鎖定台灣此後在國際局勢上、乃至在心理上強烈親美的命運。 國際局勢上,韓戰之後美蘇兩強集團對峙底定,台灣成了美方陣營與「鐵幕」近接的前線,美援源源進入台灣;在心理上,韓戰中美國的軍力以及美國有足夠擊敗中共的印象,對被中共一路追擊的國民政府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支撐。 隨著中國政局的發展,中共攻打台灣的企圖與需要逐步降溫。不過1958年還是爆發了驚人的「823砲戰」,中共以史無前例的密集砲彈轟擊金門小島。砲戰可怕的地方不祇是彷彿永遠落不完的砲彈,而是傳統戰術運用上,砲戰應該是下一步下一波行動的前哨準備,可是中共的下一步下一波是什麼?是登陸金門還是直取台灣? 奇怪的是,「823砲戰」竟然沒有下一步下一波。台灣子弟又險險逃過在槍林彈雨中與敵人肉搏的可怕經驗,不過「823砲戰」提醒了台灣,戰爭依舊在,戰爭隨時可能降臨。 60年代「越戰」提醒台灣 美國並不可靠 60年代,相對是平靜的年代。中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內鬥裡,最後推向了「文革十年」。這樣的發展使得中國無暇顧及台灣,中俄共翻臉成仇也使得中國無力挑釁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。台灣藉此機會喘口氣,集中精神將經濟主力從「進口替代」轉型成「出口導向」,創造了第一波的繁榮。不過在經濟進展上,為了因應戰爭而編列的大量軍費、普遍性的徵兵制度,仍然造成了強大的牽制、延遲作用,這又是為了戰爭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。 60年代後期,台灣在心理上又被拖進另一個近鄰的戰爭。那就是中南半島,柬埔寨、寮國,尤其是越南的戰爭。美軍全面介入之後,台灣也就因其位置,而成了戰爭的邊緣後備地。除了製造提供低價軍品之外,美軍人員物資也頻頻利用台灣進出中南半島,台灣從中獲致了實質的利益,卻又躲開了戰火的毀滅威脅。在越戰的中介、刺激下,台灣與美國關係更形親密,美式文化以更強大的力量滲透改造了台灣。台灣可以說是在越戰的影響下,脫胎換骨成為以美國為榜樣,大量吸收美式價值的現代社會。 越戰最後以美國潰敗撤退為結局,對台灣是個嚴重的警惕。的確,越戰之後,美國的外交思考有了典範轉移式的大改變。美國對於自身的國際操控能力產生了高度懷疑,也不願用積極介入他國,以免重蹈越戰覆轍,所以開始尋求更妥協、更和解式的外交運作空間。在新外交典範的引領下,美國與中國關係快速進展,同時也就和台灣越形疏離。 越戰之後,台灣政府在「南海血書」上大做文章,強烈暗示越戰命運可以降臨台灣,除了有對內警告鎮壓民主反對勢力的主要目的外,還有發洩對於美國態度轉變的恐慌與憤怒的意味。其效應,不是對於戰爭或戰爭後果的原則性譴責,而是對可能再來的戰爭陰影提出不祥預告。 70、80年代「中共會不會犯台?」 不會有答案 戰爭的不安再度籠罩台灣。1978年底美國宣佈與中國「關係正常化」,戰爭的不安到達頂點。台灣掀起了比1971年退出聯合國時更恐慌的移民潮。躲避想像中迫近的戰爭的移民潮。移民潮代表著活在長期威脅下的台灣人,早已經失去了任何可能思考的戰爭、抗拒戰爭的能力,他們祇能憑藉直覺本能逃之夭夭。延續著這份直覺本能,產生了誇張的戰爭威脅論。80年代以後,台灣與中國打破了隔絕禁忌,開始實質交往,島內民主運動有了大幅進展、言論自由空間也有大幅開放,獨立的呼聲慢慢浮現,戰爭威脅論於是上到檯面,成為台灣政治論述中極核心極強烈的聲音。 一方面與中國交接、建立起各種互動關係,一方面卻積極熱烈地討論「中國會不會攻打台灣」。有將近十多年時間,台灣社會幾乎無時無刻停止爭辯「中國會不會打台灣」。台灣本身的政治勢力分佈、台灣人對世界的看法、對經濟前景的預期與決策,最後幾乎都要回到究竟認為「中國會還是不會攻打台灣」這個大問題、母論述上來。 這是個統合論述,因為統合了大多其他因素其他情緒,而膨脹大到不可能有答案的論述。沒有答案,所以會有階段性一波又一波對台灣社會的衝擊。1991年波灣戰爭,「後戰爭」、「後現代戰爭」概念出現,是一波大衝擊。1996年第一屆民選總統投票前,中共進行飛彈演習,是另一波大衝擊。每經歷一次衝擊,不同的人對「中國會不會打台灣」的問題就有一次不同思考,站到不同位置得出不同答案來。然而維持不變的,是台灣人對這個問題近乎執念的不斷疑問。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,顯然又會帶來另一波的衝擊。台灣人會怎樣回應呢?會再度重回「中國攻打台灣」問題上,提出新的猜測;還是會深化對戰爭本身、乃至戰爭中彰顯出的文化與人性狀態的理解與反省呢?我們拭目以待。(新新聞 http://www.new7.com.tw) (tJ) 一旦戰火燃起 台灣將會怎樣 朱顯龍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07/03/2001/00:00 華夏經緯網 台灣本島加上周圍的蘭嶼、綠島、釣魚島、澎湖群島與福建沿海的金門、馬祖群島等,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。從傳統意義來講,台灣應該是易守難攻。因為,進攻海島,除了要有強大的登陸作戰部隊之外,更需要充足、大型的渡海運輸工具以及有效的海上、空中保護。故僅靠陸軍部隊是無法進行渡海作戰的。這也就是當年蔣介石在大陸戰敗後跑到台灣並得以長期延存的原因。然而,在現代技術條件和台灣外向型經濟狀況下,海島的攻、守難易,已發生逆轉,即由軍事上的易守難攻轉變為易圍難破,進而轉化為易攻難守。 ◆孤懸海面易被封鎖癱瘓 台灣東臨太平洋,南瀕巴士海峽,西為台灣海峽,北為東海,被海水包圍,島上的交通除極少數的空運之外,主要依靠海運。台灣每年進出口貨物的99%均依靠海運完成。而加工出口型的海島型經濟又加重了對海上運輸的依賴。 台灣儘管擁有許多天然港口,如高雄港、基隆港、台中港、花蓮港、蘇澳港、台東港、淡水港、東港、安平港、鹿港、楓港等,但最主要的還是高雄港、基隆港和台中港,三大港的吞吐量佔台灣所有港口吞吐量的90%以上。這種結構,在和平時代看不出什麼弊端,甚至可以集中資金,重點搞好交通運輸建設,加速交通運輸的現代化。然而從軍事戰略來看,則存在重大隱患。如若爆發戰爭,高雄港、基隆港、台中港三大港口被破壞,或被封鎖,那麼台灣的對外交通將基本上被癱瘓,對外高度依賴的台灣經濟將會一落千丈,台灣民眾的生活必用品也將面臨短缺局面。從軍事技術觀點來看,這三大港口被封鎖或被完全破壞的可能性極大,只要發射數不多的導彈,或施放一定數量的水雷,都能達到破壞或封鎖的目的。 那麼戰爭爆發後,如果海運被封鎖或被破壞後,台灣能否如當年柏林一樣靠空運來彌補呢?無論是從國際環境,還是空運能力來看,台灣都不可能再現當年柏林封鎖時的情況。因為當年柏林封鎖處於冷戰時期,東西陣營並沒有發生熱戰,自然西方國家可以不惜一切代價,全力為柏林進行空中運補。如果台灣被封鎖,則肯定是在戰爭狀態下。若爆發戰爭,就不可能有外國的空中運補。而且台灣可代民用起降的機場只有15處,國際型機場只有桃園和高雄,其運輸能力十分有限,如果爆發戰爭,其運輸能力將會微小。 ◆空間狹小難保決戰取勝 台灣島多山,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,平原少,而且東西狹窄,南北細長。這種地形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轉移和調動,不適合於大兵團作戰。近年來,台灣軍方採取機動靈活作戰的戰略,縮小軍隊規模,將軍事作戰單位由師改為聯兵旅,裁減海軍陸戰隊。儘管這一戰略適應台灣海島作戰的特點,有利於軍隊機動、靈活反應,但爆發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時,這種戰鬥力不集中的小兵團戰法,恐將難以抵擋大規模的軍事進攻,更難以取得決戰的勝利,從而被各個擊破,以至最後全盤皆輸。如果台灣宣佈獨立,兩岸爆發戰爭,而大陸對台灣島實施登陸作戰,肯定是幾十萬兵力或上百萬的兵力同時登陸,台灣本身地形的特點及小兵團作戰的戰法,是難以取得反登陸作戰的勝利的。更何況,大陸對台灣進行登陸作戰之前,肯定會先破壞台灣重要的軍事設施與行政、指揮機構,以及重點經濟區域,台灣的反登陸作戰能力肯定會更加脆弱。 同時,由於台灣地域面積狹小,軍事、民用目標比較集中,加上台灣離大陸比較近,戰時這些相對集中、距離不遠的目標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、各種形式的攻擊,並很快被破壞、摧毀,難以保存第二次打擊和決戰的力量。另一方面,戰爭需要戰場,更需要迂迴作戰的空間,而台灣本島面積有限,平地也少,因而不僅缺乏戰略伸縮與迴旋餘地,只能提前決戰或被迫決戰,不利於保存實力和尋求取勝的最佳時機。 ◆兵力分散易被各個擊破 臺軍防禦的地區包括台灣島與周圍島嶼,以及澎湖列島、金門群島、馬祖群島、南沙的太平島等島嶼。出於不遺失一寸土地的政治考慮,臺軍必須防守每一個島嶼,這樣使臺軍防禦面相對過大,目標眾多而且分散,任務繁重而且相互交叉。 50年代至70年代,臺軍兵力長期保持在50萬以上。80年代以後,台灣的兵力有所下降,軍隊數量低於50萬。進入90年代以後,臺軍為了適應新的戰略需要與形勢的變化,進一步精簡兵力,期以提升戰鬥力。至2000年時,台灣兵力在40萬以下。而這些部隊,除了駐防台灣本島外,還要駐守澎湖、金門、馬祖、烏丘嶼、太平島等外島。除開駐防金門的4萬部隊、馬祖的2萬部隊、澎湖的3萬部隊以及烏丘嶼、太平島的近萬部隊之外,台灣本島的部隊不到30萬。而在台灣本島的30餘萬兵力又得分兵把守,其中北部8萬多人,南部6萬多人,中部7萬多人,東部5萬多人,另有部分機動兵力。若發生大規模作戰行動,每個地區靠區區數萬人,難以形成強大作戰力量,容易被各個擊破,進而導致全盤皆輸。 相對於台灣本島,一些外島防守力量更形單薄,如果大陸針對特定島嶼發動奇襲,駐島兵力恐怕支掌不了幾個小時。當然,臺軍對此已有預案,即在設定預知爆發戰事之前,向澎湖、金門、馬祖、綠島等外島增派兵力,但這又在相當程度上要分散和削弱本島防禦,造成顧此失彼、捉襟見肘的困局。 ◆資源匱乏無以持久為戰 受地形條件的限制,台灣可耕地面積十分有限,每公頃耕地負擔人口上升至25人左右,且台灣耕地零散,污染嚴重,農業生產受到相當程度影響,除稻米、薯類作物能免強自給外,其他雜糧自給率一直未超過10%。和平時代,台灣的糧食,特別是雜糧嚴重不足,如果一旦發生戰爭,缺糧情況將會更為嚴重。據統計,台灣戰略儲糧只有63萬噸,理論上夠2個月使用,實際上只夠用2個月。如果這些庫存的糧食遭到破壞,其使用期限將更短。 台灣礦產等自然資源更是奇缺,可供台灣發展現代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礦產少之又少。台灣能源80%以上依賴進口,其他戰略物資也主要依賴進口。一旦戰事發生,主要工業和民用物資,如石油、煤、鋼鐵等立即會出現緊張局面;若這些重要物資的儲備遭受到破壞,就有可能立即斷炊。加上台灣是一座孤島,四面環水,很容易被封鎖,戰事爆發後要得到戰爭物資的充足補給極為困難,資源缺乏的問題將會更顯嚴重,持續作戰能力大大降低。 台灣經濟主要建立在海外貿易基礎之上,這種經濟模式造成無論原料、燃料,還是市場,都對外嚴重依賴。1980年,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就高達95.%。90年代以後,對外依賴度更高,特別是對大陸依賴度提升。如果戰爭來臨,對外運輸線遭到封鎖,資源不能自給,產品無法外銷,台灣經濟肯定會一落千丈,民眾生活將受到重大影響。如此狀況下,哪有力量投入和承受一場大規模的戰爭? 從以上情況看來,台灣島處於孤立無援和易被封鎖、癱瘓的狀況,根本承受不起一場戰爭。台灣如果因為「台獨」而跟大陸搞軍事對抗甚至火拚,其結果肯定是失敗。即使大陸不登陸台灣島,台灣也會被消耗、破壞怠盡,幾十年的建設也將付之一炬。 華夏經緯網專稿 2001年7月3日
其他解答:
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??http://qoozoo201409150.pixnet.net/blog|||||其實我建議你可將此類的報告,從以往我國戰史、或是一些國外戰史中去著筆,這樣可能對你會比較好寫,更何況你提到要寫到實例,其實戰史中就有提到當時老百姓是如何應戰,就如同台灣在被日本統治當中,原住民他們的霧社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+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
C0467E6CCDF31E26